江西兴国县:寻觅从这里走出去的开国将军们
早就知道江西兴国是有名的“将军县”,全县仅开国将军就有56名。这是因为那里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先“燎”到的地方,红军长征就是从距兴国百余公里的于都集中进行“第一渡”,开始漫长的艰难跋涉。
长期以来,我心中始终有个解不开的谜团,这就是,说起老红军,许多情形下,人们都要和“放牛娃”“红小鬼”连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生在旧中国饥寒交迫的年代,一般都没有上过几天学。但兴国一带走出的这些开国将领,不仅信念坚定,作战勇敢,而且大多是有文化的人,文武双全的“儒将”较多。最著名的就是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创作出文学名篇巨著《长征组歌》的萧华上将,后经军队文艺团体谱曲排演,大型音乐史诗《长征组歌》成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的不朽之作。“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铿锵激越的诗句,配上悠扬的旋律,不知给多少人带来热血澎湃的激情和力量。
还有曾任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国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上将陈奇涵,也称得上是文采飞扬、满腹经纶,著有诗句:“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在兴国县的“将军馆”里,至今还珍藏着陈奇涵将军写的这首诗的手迹,笔法、字法、章法都可以和大书法家媲美。唯一一位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兴国、看到过“将军馆”的兴国籍开国将军邹衍,上世纪70年代初回故乡兴国县崇贤乡省亲,提出请时任公社领导帮助找一下当年一起参加红军长征的2000名战友中的幸存者,公社领导很快帮他找到两名幸存的老人。邹衍将军一只手拉着一位战友,当即含泪唱起自己编词的山歌:“哎呀哩,四十年后返崇贤,战友见面话当年。热血男儿挥戈去,壮士两千不复返。如今双鬓已染霜,一一古稀相对三。”诗言志,歌言情。将军在用歌声,不,是在用心、用情抒发热血男儿精忠报国的心志。兴国县的开国将军中,从事部队政治工作的居多,办过军队院校的居多。这种文化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其中有着怎样的奥妙?这是我到访兴国前头脑中挥之不去的一个谜团。
【资料图】
随着我瞻仰埋葬着20000多名英灵的兴国烈士陵园、兴国将军墓地,参观“将军馆”“长冈乡调查纪念馆”“苏区干部好作风”和“红军第一渡”展馆等场馆,心中的问号似乎逐渐在拉直,终于找到了兴国开国将军们成长的秘籍。这就是:他们既是我党“苏区精神”的参与者、缔造者,也是“苏区精神”的受益者、示范者。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红军主力分散在石城、长汀、会昌、于都等十余县,攻打由土豪劣绅地主武装据守的“土围子”,拔除“白点”,巩固苏区,使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一片。1931年9月底,毛泽东率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从兴国出发东进,抵达瑞金叶坪村驻地。瑞金、兴国一带位于闽赣两省交界处,这里不仅地势开阔,物产丰富,而且离敌人固守的中心城市较远,又较早受到革命影响,群众基础深厚。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县叶坪村隆重召开,会议按照苏维埃组织法规定的程序,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由此诞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
在江西兴国籍开国将军中,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陈奇涵将军,早在1925年就率黄埔军校学生队东征归来,按照党的指示,带领黄埔军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一批赣籍共产党员返回江西,在赣南、赣东一带传播革命火种。后来被毛泽东称为“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预演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文韬武略,是新中国诞生前的一块“试验田”。萧华等开国将军那时正值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就是在那个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也可以说,他们是最早沐浴党的阳光雨露的一群人。生活在新政权领导下的苏区,人生的起跑线就有了新的境界。
在新生政权下,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1930年10月,毛泽东对兴国县永丰区8位红军的农民家庭进行调查,发现“贫农是农村政权的主干,成了农村的指导阶级”。1931年一苏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这一政权的性质,保证了在苏维埃政权之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充分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参政、议政、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民主权利,还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广大农民、工人和红军士兵在土地革命中分到田地,土地革命取得巨大成就。
苏维埃政权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的权利,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化教育体制。苏区内各乡村都办起了列宁小学,对所有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识字委员会、识字班、夜校、半日制学校,以及各种训练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采取“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马夫教马夫,伙夫教伙夫,识字的教不识字的”等办法,将农民组织起来“扫盲”、学文化。毛泽东还亲自给小学生们上课,从“手”字讲起,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萧华就是在兴国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学习毕业的。
获得了土地,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的广大农民,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深知,只有保障革命战争胜利,保住苏维埃政权,才能守护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维护农民的翻身解放成果与自由幸福。因此,苏区广大贫苦农民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苏维埃政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倾其所有支持革命,支持苏维埃政权。兴国县是苏区扩大红军模范县,当时全县有23万人口,参军参战9.3万多人,一个乡80%的青壮年男子参军参战。1933年5月,兴国县一次扩大红军一个师,组建了当年唯一一支以县命名的中央红军主力师“兴国模范师”。1934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夕,在兴国县组建红军最后一个军团,由万余名青壮年组成红军第8军团,加入到两万五千里跋涉的队伍中。
那一代共产党人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兴国县开国将军们的人生;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重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成为兴国县开国将军的人生底色。
时值初夏,我在兴国这片曾经被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徜徉。青山满目,绿树成荫,赣江支流从县城缓缓流过,鳞次栉比的楼群倒映在江水里。远望南天,此时暖阳当空,我似乎看见从这里走出去的开国将军们,在遥远的天际正默默地、深情地注视着这块不屈的土地。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马誉炜
流程编辑:u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