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论道:城市更新不能靠“穿衣戴帽” 运营前置才能带来持久活力
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一座城市的成长、壮大、改变,与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伴随我国城市化的深入,如今的城市发展路径,已由“增量扩张”之路转向了“存量开发”的城市更新之路。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越来越与城市更新这一议题紧密相关。历史文化保护、城市人文传承、生态环境改善、居住环境舒适......更新给城市带来了诸多改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城市更新项目如何真正盘活?更新后的一角如何才能为城市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8月17日,四川省勘察协会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分会主办,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萌想星球107文创园承办的“可持续运营下的高质量城市更新2023运营主题交流会”在蓉举办。交流会从规划设计、产业打造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更新可持续运营的关键、规划设计的运营前置如何做等议题。
柴铁锋分享
空间运营再生生产力
转换城市“负空间” 实现空间共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会变得没落、萧条。如何能让这些地段重获往昔活力,并在改造后持续不断地带来“新鲜血液”?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柴铁峰给出了答案:进行城市空间的运营。
交流会上,柴铁峰作了“城市有机更新视角下的空间生产力再生策略”的主题演讲。他指出,空间是生产和消费的基础,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或服务。空间可以通过改造和调整,产生生产力,从而带来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比如,商业空间通过营造商业氛围、合理布局商业业态,聚拢人气,促进空间产生商业价值;街道空间通过营造公共空间、提升运营效果,促进街道活力和商业价值提升;文旅娱乐空间通过打造空间特色,吸引人群,从而产生经济价值,甚至成为城市地标。
要让城市有机更新为没落和萧条的空间带来生机、商机,柴铁峰提出了“新旧”“公私”“正负”“多权”的概念。
城市的历史文脉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能转化成生产力。在新与旧的交替中,只要文化的根存在,城市就能不断地生长。在成都,不乏成功的案例,如由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武侯祠、大慈寺衍生出来的锦里景点与太古里商业街。柴铁峰提出,要让新旧文脉延续,再生生产力,有“修建如旧”“以古串今”“古今融合”三种方式。
此外,在城市中常见的还有正负空间的对比。柴铁峰说道:“负空间可以分为低效空间、落寞空间、消极空间。如落寞空间指的是城市中处于废弃状态、空置或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空间,由于历史原因,城市规划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这些空间失去了原有的生产力和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和负担。”
柴铁峰指出,将城市“负空间”转为“正空间”,是城市更新项目能实现空间共荣、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圆桌论坛环节,右二为王敏。
城市更新避免“穿衣戴帽”
运营前置 为城市带来持久活力
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持续深入,建筑设计师们逐渐意识到,也许单纯的“网红化”已不再是最好的出路。
会上,中国建筑⻄南设计研究院四川置业发展公司总经理王敏指出,城市更新早已过了“穿衣戴帽”的时代,运营前置的更新思维是行业共识。
王敏告诉记者:“所谓的穿衣戴帽指的是单纯的外立面设计。一个项目设计出来,做得很漂亮,成为一时的‘网红’,吸引了很多人来打卡。这虽然很好,但不持久,因为流量只是一时的,也许打完卡之后,人们不会再来第二次。真正能为城市带来持久活力的项目,应是以设计引流,用运营支撑,以受众角度定制化的思维下产生的。”
王敏用她主持过的两个项目举了例子,即网红项目“留声记·1982”与东坡路街区改造项目“东坡Live”。她说:“东坡路在做改造之前,人气是很低迷的。如今,这里却成为一个繁华的区域性商业体,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交场所和交往空间。未来,还将有更多的购物、餐饮和娱乐选择。”
据悉,“东坡Live”焕新了成都城西优品道广场,重塑了城西新生活方式。其通过立面风貌改造、景观提升、业态重塑等多种方式,加之引入了众多特色网红店和城市首店,打造了异国风情与市井风味相融的户外活力休闲主题街区。